2025-08-25 15:00:57 标签:算命杂谈 作者:缘份居
命主心性,犹如一方古铜镜台。生死玄机,则是其上飘落的尘埃。世人常惧生死如畏尘垢蒙镜,却不知镜性本明,尘来尘去无非幻相。《坛经》云: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此中真意,正是心性本自清净,生死不过镜中光影。昔年庄子鼓盆而歌,非是无情,乃透悟生死如四季轮转,镜台虽历寒暑,照物之功未尝有损。
若将心性比作奔流不息的长河,生死便是河面起伏的浪花。浪起时汹涌澎湃,浪落时归于平静,而河水始终东流不改其性。孔子川上之叹逝者如斯,正是见此生生不息之机。禅宗有言:雁过长空,影沉寒水。雁无留踪之意,水无映影之心。生死来去亦复如是,心性若能如河水不执不拒,则浪涌浪平皆成妙用。王阳明临终弟子问遗言,答曰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——正是心河澄澈,生死浪花皆化琉璃光色。
更将心性喻为千年不灭的灯盏,生死则是穿堂而过的微风。风劲时火焰摇曳似灭,风止后光明如初再现。《菜根谭》谓:风来疏竹,风过而竹不留声。心灯明亮者,生死之风不过暂时摇影,灯芯真火从未间断。佛陀拈花示众,迦叶破颜微笑,此间传递的正是超越生死的心灯之焰。苏东坡临终时笑言着力即差,恰似灯盏不借外力,自在放光。
三重叠喻非是文字游戏,实为叩问生死之三重境界。镜台观尘而不染,是为定力;长河纳浪而不滞,是为慧力;灯盏迎风而不灭,是为觉力。此三力圆融,方显命主心性之本来面目。《周易》云:穷理尽性以至于命。唯有透过生死玄机这面终极棱镜,心性的光华才能彻底绽放。当代人处于信息爆炸时代,更当借古人智慧,在生死观照中安顿浮躁心灵。
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,与东方心性之学异曲同工。当我们直面生死如镜照尘、如河纳浪、如灯迎风,反而能活出生命的厚度与亮度。心理学研究显示,适度思考死亡能显著提升生命意义感。这恰印证了古人借生死悟心性的智慧:以终为始,方知本心所向;以死观生,乃明性命真谛。每日晨起可自问:若今日是余生最后一日,当如何用心?如此修炼,自能渐入宠辱不惊、生死无碍的清明之境。
命主心性不在远方,就在对待生死的每一个念头中。镜台虽古,照物愈明;长河虽远,流波愈清;灯盏虽微,历风愈亮。当我们以镜观生死幻相,以河纳生死波澜,以灯照生死实相,便能在玄机透脱处,遇见那个不被生死束缚的——真正的自己。